中华新闻网

山河作证,青春向绿行

更新时间:2025-08-28点击:9

——在抗战胜利80周年“两山论”提出2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,我们把问题诉诸山野,把答案写进村寨。

2025年7月29日至8月8日,清华大学水利系、五道口金融学院与电子系带领来自7所高校的17名实践队员走进云南。沿着“政治引领—生态安全—产业赋能—文化传承—科技支撑”的主线,先后走进昆明、泸水、福贡等地,入村寨、访商户、与州县部门座谈,围绕“乡村振兴”展开系统性实践。团队将“绿色能源包”项目带入奔腾的怒江,在知子罗等地开展场景勘测、方案论证与政校对接,同时就生态安全、文旅产业、小微经营与公共服务等议题展开入户访谈与实地调研,沉淀形成多项阶段性成果与建议。

一、把实践放在两个“时间坐标”

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,我们从历史汲取力量。迎着昆明的细雨,在西南联大纪念馆里,泛黄的教材、木制课桌和“刚毅坚卓”的碑刻,向支队成员展示了青年一代守护学术的坚韧精神;在阳光洒满的午后,我们沿着陆军讲武堂的石阶前行,肃立的将军雕像与操场边的红砖营房,成为历史的现实教材,让成员在一次次洪流中坚定的从历史中校准方向、在现实中寻找答案。

在“两山论”提出20周年的现实坐标上,支队沿怒峡谷而上,寻找山河与民生的共通。在依江而居的村落里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从口号变成了待求解的方程式。

为了破解这些难题,队员们把水利人的“工具箱”搬进深山峡谷。他们把“水—光—储—充—用—热”的认知落到坡面与河谷:学习无人机操作与数据处理技术,完成选址的三维建模与参数优化设计,在峡谷间探索出水能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综合解法。他们将防灾减灾写在答卷中,让安全成为发展的前提。布设百米长的光纤,协助完成了滚石实验,借助物理建模与轨迹预测,推演滚石落点,以此减少滑坡灾害对村落的威胁。

在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之路上,支队成员步履不停。

二、让生态治理关乎“民生坐标”

抵达怒江的第一天,实践支队走进政府部门,与怒江州发改委、州水利局、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华电怒江公司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。直面“水多而难用”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、汛期“早来、长在”的问题。

支队成员根据座谈所得的问题核心,将调查重心进一步下沉。走进福贡县匹河怒族乡,与乡长、党委书记及水利局、供电局、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干部面对面交流,逐一了解水利开发现状、农户用电需求、劳动力分布格局,以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、防治机制和农文旅产业的整体布局。

为此,实践支队也将座谈中获得的核心困境带入村寨与集市,向群众提问,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为何?他们渴望的未来蓝图该如何画就?在面对面倾听的过程中,他们焦虑于怒江的“留客难”,担忧着用能峰值电力的供应,惦记着基础医疗和孩子的教育…这些朴素的担忧,构成了振兴最真实的经纬。

三、让青春理想起于“行动坐标”

实践暂告一段落,但乡村振兴的道路却永无止境。唯有将一次次调研与探索串联成链,把每一份努力汇入奔腾的江河,把每一滴汗水化作守护的青山绿水,把今天的足迹延展成明天的道路,才能留下最厚重、最生动的青春答卷。(文 孟熙恬、肖彦姿
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